推开江南的窗,看到世界的模样!这五大平行论坛如何来诠释“江南文化”
发布时间:2023-10-20今朝的繁华盛景,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迸发。依偎着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奉贤于时光的深处飒沓而来,面向镜头,自信而张扬地展现着江南城市与乡村的繁荣景象。10月19日下午,近30位沪上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江南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发展”“江南人文经济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江南文化中的家教家风传承”“创新弘扬孝贤文化赋能发展老龄事业”等五大平行论坛,畅谈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绘出新城建设的精彩画卷。
江南文化创新推动城乡发展
人间处,最是忆江南。江南文化深厚的核,源源不断地为奉贤供给养分,让这座勇于追赶潮流、永远青春蓬勃的城市,始终焕发出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区委副书记唐晓腾出席“江南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发展”平行论坛。
秀美乡村孕育烟雨江南,城市建设反哺乡村文化。立足于城市与农村的蝶变发展,专家学者感悟颇多。围绕“江南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发展”这一主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指出,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头,要重新认识江南文化的柔韧性、互动性,不断寻找文化互动张力,切实保留江南文化在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中的现代性和根性。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以评弹这一江南文化的代表性曲种为出发点,讲述了评弹与江南文化的互相成就,以及在乡村地区的广泛传播,造就了江南地区相似的文化底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提出,当代江南文化建设需要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江南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修复传统村落空间,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野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她表示,骆家庄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适应新环境、调整新策略、吸取新元素,细致坚韧地接续传承乡村传统、虔诚兼恭地学习接受城市文化,不但为其自身提供面对外力冲击时的内在支撑,也对其周边的城市社区产生文化反哺。安徽博物院学术研究部文博馆员赵甜甜说,江南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人文基础和精神纽带,要以江南文化视域来梳理安徽文化、皖江文化,这对于揭示安徽文化、皖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层关系,推动文化的创新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奉贤区青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方伟认为,要以江南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以江南特色提升乡村“颜值”,不断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始终是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在“江南人文经济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认为,海派文化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多种优秀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吸纳扬弃、形成了自身特色,很好兼顾了社会的重利性、大众性和世俗性,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区文联主席陆建国介绍了奉贤“贤文化”的流变,他谈到,“贤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体现,奉贤应当从文化赋能到以文兴城,传承推动“贤文化”,提振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打造新时代江南文化IP,推动差异化发展,以文化来明确发展新路径,进一步跨界破圈,探索建立“一盘棋”的大格局、大视野。上海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则详细讲解了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时空谱系,她指出,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长三角各地经历了文化上的一体化,三省一市的非遗类型占比具有相当高的相似性。礼失而求诸野,在长期共同发展中,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建构对于振兴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李亚娟提到,“开放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深刻影响着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区域,江南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创新”精神将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重要精神动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蓉从新维度、新纽带、新探索等角度分享了数字人文如何赋能江南文化、人文经济如何布局新赛道以及江南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安徽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朱铁军交流了对江南文化演进历程的源流、现状和展望,阐释了传统江南文化区、新江南文化区、泛江南文化区的研究成果。
围绕“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表示,未来城市注定会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和社会发展的引擎,而发源于江南文化的上海文化将在社会变革中成为源头和先导。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澜提出,推动江南文化载体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不仅要对传统载体推陈出新,也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体验,同时还要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注重人才培养,将江南文化这抹长三角共同的文化底色好好保留传承下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指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域文化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灵感,通过推出新产品、打造驰名品牌、吸收资本、汇拢人才等多重手段,将文化和经济融合,引领时代潮流,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认为,江南诗路文化具有极富吸引力的精神磁场,应当与当代文旅产业相结合,推进长三角大区域文旅规划,优化智慧文旅新业态,开辟沉浸式文旅新境界,创建“共建共享”富民新样板,一起走出具有时代特征江南特色的发展之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从科举专经的视角解读了明代长三角地区的科举格局与演变,他指出,长三角各地区应该重视在历史时期曾有的优势领先地位,加强地方领军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团队的打造,实现文化与人才的新超越。奉贤区金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光军提到,金汇镇形成于南宋年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未来,金汇将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继续在传承弘扬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交流发展中推动产业振兴,在奋斗创造中推动品质提升,为建设“大美金汇”做出不懈努力。
江南文化滋养孕育贤韵家风
春秋代序、弦歌不辍。奉贤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贤文化”“家文化”已然成为奉贤人民精神谱系的重要核心。作为长三角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贤文化”“家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在“江南文化中的家教家风传承”平行论坛中,唐晓腾表示,奉贤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集聚地、传承地,也是家文化的核心承载地、示范地。要守正创新,讲好家的故事,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营造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的浓厚氛围,会同长三角各位专家一起加大对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把富有传统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家文化共同塑造起来、弘扬开来,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创新实践多姿多彩的家文化,丰盈贤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新时代内涵。
关于“家风家教”这一主题,在场的专家都各抒己见。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王大龙认为,家庭教育、家风家教,全世界共同认可的一句话是“让孩子做最好的他自己”,品江南文化,悟家教的真谛,不仅自身要争做良父贤母,还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通过和孩子共享阅读、教子勤做家务事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习惯才能成就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缪建东指出,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动力所在,家风建设必须依靠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依靠广大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有文化、有情趣、有品质、有风向的家庭生活。上海大学人才学院教授胡申生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家庭文化在江南文化、外来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没有背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做到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竹林指出,教育工作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贤美文化的内涵中找准文化坐标,用生动的教育实践回应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本源。
在“创新弘扬孝贤文化赋能发展老龄事业”平行论坛上,市卫健委副主任陆韬宏在致辞中指出,老年群体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让老年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要积极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要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特别是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要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唐晓腾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奉贤坚持构建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健康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进一步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构建,面对当前严峻的长三角人口老龄化形势,我们要更好弘扬孝贤文化,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用孝贤文化为老龄事业厚植文化根基、注入核心内涵、引领优质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认为,面对机构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突出、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性有待提高、医养康养结合需要深度融合等诸多挑战,要提前规划、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建设队伍、激发活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安徽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张锦波表示,孝的价值和意义是约束、规范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性规范的要求;沟通个人与社会,使个人及其生命活动找寻到其存在论意义上的根据;以个人孝行来证成个体存在本身,避免了道德标准、存在标准外在化的弊端。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彭大松提出,传统老年文化基础正逐渐失去,亟待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老年文化,要在充分理解和厘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构建以国家为主导,家庭、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的责任机制,为建设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老年文化做出各自贡献。原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玉捷说,孝贤文化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在老年照护当中,有温度、有情怀和有人情的政策是老年照护得以持续地保障,老年照护高质量发展既要求文化和政策“在位”,又要求其不断创新弘扬孝贤文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认为,在服务供给方面,市场对应正式组织,体现价值的自主选择;国家对应公共组织,体现价值平等和保障;家庭对应非正式的,体现团结和共有价值。
作者:陆婷婷 方皑冰 见习记者:何琦 通讯员:沈群 王艺颖
来源: 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