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30日
海湾旅游区产业发展
海湾旅游区紧紧围绕“一湾两业三阶段四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导向,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文生态海湾。1、强化产业导向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深度开发旅游资源、高校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旅游产品,打造有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引进亚音城、游艇基地等具有聚集效应的大型项目,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乐享运动、商务会展等多元旅游产品链。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加大对“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六小龄童艺术馆”等现有名人场馆的改造提升、整合调整,加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上下开拓打造设计、制作、销售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景区管理公司、商业街管理公司等专业化、精细化旅游管理体系;加快培养营销、导游、管理、服务等旅游专业队伍;通过与高校合作、外聘、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储备旅游高级管理与营销人才。进一步深化品牌宣传,提高海湾旅游形象辨识度。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双渠道宣传,通过自我宣传、媒体宣传、植入宣传等多方式,加大推广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型服务业。推进科创园区建设,对接南桥新城、上海化工区、星火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居住、生态规划布局,探索引进知名园区开发运营机构合作进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大力引进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区域性总部。注重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聚集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引进优质企业,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加强产学联动,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突出区域内高校资源优势,做实做大奉贤区大学生创业园品牌,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前期指导、政策对接、培育发展等全方位服务。切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科技、文创等不同产业的大学生孵化园、创业中心项目,培育一批以“互联网+”为代表、具有新兴产业优势的企业。
四是盘活存量资源,加快产业转型。科学调整控制规划,减量增效,合理利用地块属性。建立闲置厂房、商办、居民住宅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加大闲置资源的招商力度,推动艺术客栈、度假别墅租赁、旧厂房文化创意园等项目落地;做好闲置土地的回收和开发利用;加快僵尸企业的关停并转、“腾笼换鸟”工作,加快区域内结构落后、产值低效企业的更新转型。
2、改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建成区的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完成奉炮公路、人民塘路的改造修缮,改善区域交通环境;推进海湾农贸市场现代化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程;注重以教育、文化、卫生等为主体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的打造,推进人大附中、美术馆、医院的建设,完善优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配置,初步形成配套齐全、生活便利、文明和谐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二是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完成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租赁布点,推进海马路、金汇塘路、海鸥路等慢行道建设。优化景区各种标识的设计与设置,完善公厕点和休息点等设施,实现由点及线、由线成区的科学功能布局。打造智慧景区,做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形成导游、导购等功能齐全,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3、涵养旅游生态环境,培育海湾人文内涵
构建“蓝绿交融”的城市景观环境,打造独具湾区风貌的生态居住功能区。结合景区打造,构建城市绿廊通道和骑步慢行道,实现旅游生态与城镇生态无缝衔接。
一是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建立区域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探索城市管理、市容环境、绿化、河道养护长效联合管理机制,结合景区、大学园区及绿地、公园建设,打造全方位绿色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拆违控违工作,确保违章建筑零增长态势,逐步消除历史违章问题,为旅游区进一步开发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布局注重环境友好、保护生态的旅游产业。强化景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水闸桥金汇港两侧区域为核心区域,高起点布局金汇港、随塘河、团结塘河水系生态景观。改造优化区域的死角废田,通过绿化小品、艺术雕塑、徒步自行车休憩点等,打造实用与美观的金边银角。
三是打造海湾特色的生态环境,注重海湾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挖掘区域内渔船码头、滩涂、古海塘等资源,突显海文化历史;整合铁板沙滩、慈惠公园、碧海金沙、垂钓鱼塘、高尔夫球场、片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打造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赛事活动、体验交流等多种形式,释放大学校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形成具有海湾特色的历史、人文、自然形态。
4、加强共建共享,提高地区共同发展水平
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三中心”平台作用,构筑旅游区与文化名人、大学、军队、驻地单位等多元力量参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大格局。
以项目化操作为支点,在资源共享、项目共创、能力互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和社会挑战,紧密组团发展,在良好的互动中持续提高共同发展水平。
5、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打造高效管理平台
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以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模式提升治理效率,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听取意见,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肃组织纪律,注重目标管理,落实绩效考核。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为海湾旅游、产业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二是注重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认真分析地区社会结构和发展定位,深化推进以创新体制机制治理社会新格局。强化社会管理,理清职责职权,调整和建立与当前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建章立制,扶持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推动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转移,加大村(居)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打造“爱心海”品牌志愿服务,开展优质高效的社会公益活动;深化区校联动,完善政策保障,加快推进社校融合、借智发展,逐步形成在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上的共管共治、双赢共进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