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智慧城市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奉贤区建设“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有效支撑,是推进“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双引擎驱动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推进“数智贤城,活力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一流的智慧城市,根据上海市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奉贤区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主要任务顺利推进,达到规划预期发展目标。

基础设施方面,全区城市光网累计覆盖111.28万户,其中千兆光纤接入覆盖262个小区100个商务楼宇5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已完成18005G基站建设;有线电视用户数18.03万户,高清IPTV22.4万户。“一网通办”方面,平台共接入上线3267项政务服务事项,行政审批类381项事项100%在线办理建成区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总数据量超过2800万条;电子证照库归集市级证照521类,区级证照48调用53万余次投放政务自助终端80实现24项事项“全自助”办理“一网统管”方面,建设区城运管理平台,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解决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建设区食品追溯管理和公众查询系统,完成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9大类20项全环节全覆盖建设“互联网+”环境监测与管理平台,实现114重点企业在线监控设备联网;推进“雪亮工程”、“社会面智能安防”等智慧公安项目建设,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治理提供基础支撑。民生服务方面,智慧健康领域,建设互联网+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智慧健康驿站在教育领域,打造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养老领域,搭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交通领域,搭建智慧停车系统,在南桥城区和奉浦地区实现全覆盖。产业发展方面,启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2家,38家取得证书打造未来空间,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开放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升级与集聚东方美谷数字赋能美丽健康产业,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打造五大平台八大中心

奉贤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瓶颈问题。一是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建设需继续深化,在数据资源整合、信息系统整合、应用拓展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能力不强。三是跨界融合与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成效导向不够充分,智慧应用的适用性有待提升,智慧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奉贤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和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宏观环境来看,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上海进入“五个中心”“三大任务一平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奉贤迎来了承担国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窗口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庞大的感知网络,5G网络从“端”、“边”、“枢”多层面重构智慧城市智能体系,人工智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引擎,区块链推动智慧城市的数据“可用”、“可信”、“可享”、“可管”,云计算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数字孪生构筑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智慧城市发展新格局。从城市发展内涵来看,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奉贤创新发展要素亟需聚集,需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引领和带动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奋力打造“美·强”新型智慧城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按照奋力创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新高峰新奇迹的要求,紧抓上海市全力推进“五大新城”建设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重点围绕“产业支撑度、生活感受度、治理有效度”,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水平,更高标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政府服务、城市治理等的实际需求,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及突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围绕区内重点发展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对接新片区,激发双引擎,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适度超前,滚动调整。在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兼顾现实基础和资源潜力,预留足够空间;适应智慧城市概念、技术、标准等的不断演进,坚持滚动编修规划,适时调整建设内容和方向,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与时俱进。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推进模式。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和优化环境方面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奉贤区建设成为以万物互联、云聚数汇、融合智创为特征的智能感知、智敏响应、智慧应用、智创经济、智联保障的数智贤城活力新城”,实现智慧服务惠及全民、智能技术提升产业、智慧管理覆盖城乡,数字经济创新融合发展,助推奉贤区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地区,打造长三角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助力奉贤区建设“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主要指标见附件1

三、重点任务

(一)善治高效的“城市治理”

推动城市治理各行业管理系统功能融合和数据互通,构建“信息共享、实时感知、智能管理”的“城市大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一网统管”。

加快建设城运综合服务平台。统筹集成现有城市运行系统,打造区、街镇、居村三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完善城市态势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决策分析、信息服务、体验展示等功能,增强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城市之眼、力量分布、政务微信、气象预知、交通实况、应急处置等公共插件广泛应用,为城市治理提供最优决策。

建设完善智慧生态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深化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各类环境监测设备数据,发布环境质量要素指标。加快部署智能水务监测设备,整合优化水务业务管理系统,探索水量水质模型系统建设,打造“智慧水务”体系。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实现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推动垃圾分类智慧应用落地,实现生活垃圾的智能分类、回收利用。

建立健全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管理平台、消防指挥中心平台等,全面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设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协同处置平台。完善危化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优化智慧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应急广播平台,实现重点公共场所应急广播接收终端的全覆盖

深化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继续推进“雪亮工程”、社会面智能安防、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系统(IDPS)等“智慧公安”项目建设,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及各类感知数据联网整合并深度应用。建立交通信息控制中心,发布路况信息,实现交通诱导;探索建设智能信号灯系统,提升交通泛感知能力,实现信号配时和设备运维智能化,交通事件发现、处置流程的优化。推进住宅小区智慧化建设,实现视频监控、排水管网监测、积水报警、消防报警、电梯运行报警、高空坠物智能识别等,为设施运行和秩序维护的提供实时监管建立健全住宅小区健康度指数体系

(二)智能精准的“数字政府”

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府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以“一网通办”为抓手,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水平和政府管理效率。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一网通办”总门户,实施统一身份认证,做优做强“随申办”超级应用。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全面实现两个免于提交”。推进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办理一套标准、一个平台。优化政务自助终端布局,拓展服务功能,提升体验度和应用率。

建设完善区大数据平台。推进“政务云”建设,进行资源扩容,完善“2+2+X”架构。建设完善区大数据平台,加强公共数据归集汇聚,实现公共数据“应归尽归”。优化公共数据治理,推进已归集公共数据按需共享和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对公共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

推进建设市民画像和企业画像。基于市民授权的基础信息、行为数据、图像数据等构建多维市民画像,洞察市民全方位生活需求,实现个性服务和主动服务,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强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信息资源汇聚融合,为各园区、企业运行状况的全面监控、分析与评价奠定基础,优先建成各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并实现分类专题展示及应用。

促进AI+政务”融合应用与创新开发政务服务知识库动态管理系统,拆分细化各事项业务办理知识,通过人工审核和智能比对推荐多种方式,完成事项梳理、审核到应用的全过程自动流转和电子留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在自助服务设备、移动服务设备上智能咨询、智能导办、智能帮办等功能,提升市民满意度和便捷度。

(三)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

全力打造“数字江海”,围绕“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双引擎驱动战略,主动对接临港新片区,通过数字赋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经济”“数字经济”转型。

全力打造“数字江海”。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围绕市场开流、功能聚流、品牌引流,制订具有奉贤特色的“X+1”“X-1”政策,加快引进数字产业功能型机构、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型企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瞄准数字经济产业率先突破,打造“数字江海”未来产业社区样板

数字赋能美丽健康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对美丽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实现融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美谷美购”平台,打响“美谷美购”品牌,搭建“线上直播+线下展示”的双线融合新平台,支持微商平台、网络直播、虚拟产业园、“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东方美谷跨境电商平台,搭建跨境直通车。贯穿美丽健康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加快培育智能网联产业。推进智行生态谷建设,打造社区、园区、校区、景区、商区、城区六大典型场景,建设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推动5G与车联网融合发展,开展5G+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产业研发与应用共性需求,建设智能网联信息安全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构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体系。试点新一代出行服务模式,培育智能交通出行新业态,推动智能网联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深入对接临港新片区。推进临港奉贤园区、临港生命科技园等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构造生命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围绕特斯拉工厂为主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核心部件及整车装配的配套产业集群。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奉贤-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带,共建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新片区规划、建设、运行和服务全面深度融合。

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5G+AI+工业互联网”模式创新,做强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赋能智能工厂建设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广大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奉贤新城各商圈为载体,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开展智慧商圈建设;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通过精准营销、带货直播等方式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业务融合。以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搭建数字“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农庄(果园)示范基地,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探索数字赋能农业发展新模式,助力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建设;聚焦宠物医院、宠物食品、宠物药品、宠物交易等爱宠经济产业领域的在线化、数字化,吸引全球爱宠资源,打造世界级爱宠经济产业。

(四)高效普惠的“智慧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综合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面、高效、普惠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推进社区家庭医生慢病诊疗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建设影像(医技)互联互通互认云平台,构建区域协同、上下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智慧卫监建设。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鼓励支持学校创建智慧校园标杆校深化智慧居家养老系统”功能,建立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定位援助等养老服务新模式应用;建立养老服务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护理的梯度衔接和相互转介功能。建设文化与旅游数字服务平台(文旅云),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监控中心,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动态监视及预警联动;创新“互联网+”的运营思维通过ARVR实现线上云游,在博物馆等场馆实现5G+AI+VR”观览模式。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发展网上购物、线上娱乐、在线办公等应用,丰富智慧生活线上场景。

(五)新型先进的“数字底座”

坚持集约原则,适度超前,推进5G、千兆光纤宽带网络、新型物联专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造“高速、泛在、智能、融合、安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5G网络、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4000-5000,实现“双千兆”网络全覆盖;鼓励5G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典型示范场景应用融合赋能,提升5G产业能级。部署社会治理神经元节点,构建涵盖全区域、全对象、全要素、立体化的城市多维物联感知神经元基础设施,建设区、镇两级架构的神经元感知综合服务平台,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升级改造政务外网,整合部门业务专网,实现区级100G、街镇10-40G带宽能力,实现用户“一网接入”、业务“一网承载”,打造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一网双平面”承载的新型政务外网。基于大数据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城市神经元系统等,搭建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形成数据资源采集、管理、治理、共享、分析、应用为一体的管理与服务,实现对城市规律的识别,为改善和优化城市系统提供有效的指引。加大车联网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完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关键基础设施监管,保障与社会稳定、城市运行和民生服务相关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协同机制

在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和协同推进工作计划,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

(二)建设重要载体,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抢抓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重要机遇,承接新片区的溢出效应,“东方美谷+未来空间”为载体,围绕科技、文化、绿色等重点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新发展。立足现实、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推进产业、园区升级;瞄准最高最好,推进制度落实和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全域均衡发展。

(三)深化项目建设,打造智慧新城标杆

强化智慧城市综合创新体系的+”思维,继续深化“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重点延续项目的建设,推进应用提档升级。按照“三生三化”原则,推动人与自然、产业与城市融合,建设奉贤新城标杆型智慧新城,打造与一流的、最好的新城相匹配的智慧城市体系,全力打造数字化新城,实现“数字经济驱动-智慧城市创新加速器-智慧产城再造-精细化城市管理-无限生长的城市智能应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推进建设模式创新

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推动企业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授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建设模式在新型基础设施、重点示范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私营企业、非盈利性机构、运营商等参与奉贤新城、数字乡村等建设和运营,支持项目运营单位合理收取服务费。

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附件1:主要指标及指标名词解释.doc

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附件2:重点任务推进清单.xls